当前位置: > 九游会网站登录 >
九游会网站登录原标题:廉洁故事大家讲第23期:红旗渠背后的纪律故事 修建十年未发生一起贪污
红旗渠背后的纪律故事:修建十年未发生一起贪污音频:进度条00:00 06:59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闻名全国的红色教育基地。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民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10万开山者历时10年,削平山头1250座,开凿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在地势险恶的太行山腰修建水利工程——红旗渠,引漳河水入林州,解决了50多万人口的饮水问题。
林县的历史是一本旱灾史,一本逃荒史,一本饥饿史,一本卖儿卖女的血泪史。特殊的地质构造,使这里10年9旱。一本发黄的县志记载着近500年间,100次旱灾,30年绝收,5次人相食。
直到1960年2月,红旗渠开工,历史终被改写。还是大旱,还是饥饿,他们没有逃荒,而是住进了山洞,搭起了窝棚,抡起了铁锤,他们立誓要凿通眼前的太行大山,把远在山西平顺县的漳河水引进来。修建之初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但是,林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十年终于修成“人工天河”。
难能可贵的是,县委一班人带领林县人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丝一毫的钱粮物资。这得益于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一系列的纪律规矩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筑牢了长渠之基、引来了源头活水。
1960年2月16日,也就是工程开工第6天,引漳入林总指挥部颁布《八项纪律》,其中第五项纪律号召党员干部开展“五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深入工地、深入群众,做到作战是指战员、生产是战斗员、施工是技术员、战地是宣传员、食堂是炊事员,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作风。
当时,许多干部以渠为家,不下战场。他们背着钢钎、镢头,到工地和民工们一起清基出碴,抡锤打钎,吃一锅饭,啃窝窝头。总指挥部的领导和干部采取分包路段的办法,组织指导施工,谁都怕自己所分包的工段进度慢、出事故。因此,他们“早晚两头见星星”,每天晚上直到工地民工都下工了才回住地,夜里还要和连队长谈当天施工情况,研究第二天工程安排。
在工地上,党员干部总是把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党员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党员干部修5米,只给群众定4米。但在领取粮食补助时,1960年2月至8月,民工补2斤,干部补1.5斤;1961年至1966年,民工补1.8斤,干部补1.2斤……干部的标准始终低于群众。群众说,跟着这样的人干,再苦再累我们也无怨无悔。他们在太行崖壁上刻下四句话,今天到红旗渠依然清晰可见:“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一定可以搬山头!”
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在《八项纪律》基础上,红旗渠党委(红旗渠指挥部)又适时细化制定了《总指挥部财粮金融股工作意见》《关于加强联系报告制度的通知》《关于遵守群众纪律的几项决定》《关于民工补助及物资管理的几项规定》《关于财物管理工作的几项制度》《关于干部遵守的十项制度》《关于认真搞好竣工清财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靠制度管权、物、钱,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腐败和不正之风。
当时,数万人在山上安营扎寨,吃住在工地上,处处洋溢着战天斗地的歌声、口号声。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如大禹治水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常年坚守在建设第一线,很少回家。如何把随身携带的物品归置起来,成了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来,有人发现了工程使用过的废炸药箱这个“宝贝”,就提出给大家配备一只废炸药箱用来盛放衣服。
尽管是废弃的,毕竟是公家的物品,让私人使用,是不是违反纪律?所以,没有人敢把这个建议反映上去,更没有人敢首先使用废炸药箱。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的组织委员彭士俊听到群众的反映后,汇报给了指挥部总指挥长马有金。在纪律面前,马有金是个爱较真的人,他说可以用,但每人只限一只,并且要作价购买。经过指挥部党委研究,决定每只废炸药箱作价七毛五,要求使用者把收据贴到废炸药箱的箱盖背面,以备随时检查;发现谁的箱盖背面没有收据,就以贪占公物论处。
一只废炸药箱可以构成贪占公物问题,现在听来或许不可思议。但是,在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废炸药箱确实成了用来衡量党性原则的标尺,成了印证人的自律与清正的标志。在这样一个周期漫长、工程浩大的水利建设项目中,形成了一套干字当头、严字为基的纪律和制度体系。干部吃苦在前、以苦为乐,劳动标准始终高于群众,补助标准始终低于群众,他们像一面镜子,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Copyright © 2002-2017 DEDECMS.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