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九游会网站登录 >
九游会网站登录随着就业越来越难,花个几万块乃至十几万找工作这件看似像「智商税」的事,在这些年来成为了见怪不怪的常态。
然而,层出不穷的黑料却让大家发现,钞能力买来的不一定是超能力,反倒掉进了中产家长最应忌讳的教育消费主义陷阱:
朋友Amy(化名)是美本某顶尖商学院毕业生,今年毕业后在华尔街知名投行工作。
据她发布的帖子显示,在她与无数焦虑的留学生一样,在求职难的声音中担忧着前程之际,她经朋友介绍去面试过一家纽约的小证券公司。
没想到老板一上来就让她掏钱:「只要1800美金,就能买一个实习。」Amy说自己没有那么多,对方立马降价到1000美金。
她回家一搜,才发现一些有名的求职机构都在卖这家公司与类似企业的实习,价格在3000-4000美金左右,直接翻了一倍。
她原本想着实习能赚点钱,没想到不仅没赚钱还要倒贴,当然没去,最后靠自己找到了几份来之不易的实习。
大四那年,她当上了学校金融社团的联合主席,负责筛选申请者的简历,意外地发现许多学生简历上实习的公司和经历几乎一模一样,很多都是类似的「皮包公司」。
■Amy帖子下过来人的回复。她发帖后招来了某机构持续一年的网暴和人身攻击。
为了让同学们不要掉进陷阱,她把这段经历发在了小红书上,揭开了号称保录的求职机构的内幕:
「仔细一查,一些公司是没有任何交易的皮包公司,一些是有零星几个小交易的小公司。但每年成百的学生被求职机构塞进去,哪里能接触到什么业务。未来拿着这样的简历去面试,很可能被HR质疑。」
随着求职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国内大学生,选择付费求职、培训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在机构金光闪闪的宣传中,仿佛只要有钱,没有搞不定的求职。
有人表示除了学到了ppt制作没啥新课程,有人花钱买的内推信息跟网上无差,有人交了费就被拉黑了,有人被PUA延迟毕业只多花钱续课,有人被建议伪造性取向,如装LGBT获得求职优势,有人发现内推职位与承诺的牛头不对马嘴……
但当学生意识到「上当」时候,机构会拿出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普遍不大在意,写得非常模糊的合同告诉大家:服务都写在合同上了,退费是不可能的。
综合各大论坛过来人的爆料和媒体报道,我总结了付费求职上几种常见的骗术。大体来说分为三种:
应届生小夏(化名)购买了号称「一站式直通高薪名企」的某求职机构的两项服务,其中求职信息和导师一对一咨询、模拟面试,收费14000美金;直推实习项目收费3000美金。
经过内推,小夏进入了上海某腰部券商实习。入职当天,她却被安排在电梯口类似访客间的小房间里,且不允许进入办公区域。
在那一个月里,小夏没有见到对接人之外的任何工作人员,没有面试或签订合同等流程,「我只是和其他三位实习生在门外的那个小房间呆了一个月,从来没有真正进入到他们公司」。
还有网友在知乎爆料,当时花了几万块买来的某名企HR联系人被证实是机构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还有机构更是将演戏进行到底——在名企所在的办公楼租下一层,雇佣员工让学生正常去上班。注册一个皮包公司,在国外则以注册皮包公司来售卖实习。
有机构在合同中说不能进「一梯队名企」则包退,签约后学生才发现是机构自己定义的一梯队,有的企业连听都没听过。
许多求职机构年轻的创始人都号称自己是投行、咨询或大厂出身,虽然只工作没几年,但背景人脉广,能内部推荐各大名企。
作为一个曾经在投行待过的人,我非常清楚人微言轻的前员工在部门职责清晰、法规监管严格的大外企投行根本说不上话,更遑论花几万十几万大批量塞进无数学生。
真正在这行工作的人,有的人可能去兼职做个导师,上下班或周末路上给学生上上课,但几乎不可能内推无数实习生。
按照我一个仍在投行领着高薪的前同事的说法:「真没人在乎那几万块,何必要堵上自己职业生涯,太不划算了。」
更何况,许多创始人的背景都被扒出来只是在一些投行做过实习罢了,或连正式员工都不是,甚至曾有名企发公开信撇开关系。
除了内推实习外,机构的另一大赚钱法宝就是捆绑销售的动辄上十万的求职课程。
一般来说求职课程包括个人规划,修改简历、技能培训,面试辅导,求职资讯等,导师看起来也很高大上,保证「内推不成功,即全额退费。」
花了大几万仍没找到公司的几位同学,在钛媒体上回顾了自己一步步被套牢的经历。
有人是上课上着老师不见了,有的人是上的课根本就是网上随处可见的资源,有的人是简历越改一轮通过率越来越低。
更离谱的是,花了几万块的内推就是一张有着几百家企业招聘职位的表格,按照内推码自己去每家企业官网投递简历,和自己找工作几乎没区别。
而学生的挣扎和自我怀疑,也正好让机构一步步推着学生再收割一轮——再交几万块去实习,增加履历背景或者增加内推成功率。而几个月后,「只拿到一封没有盖章,连导师名字都造假的实习推荐信。」
我们从不否认靠谱求职机构的价值。只是在信息化不透明的过程中,收费极其昂贵的求职机构大行其道,造成的坏影响就如蝴蝶效应一般难以预料。
1940年,职业交易商弗雷德写了一本关于华尔街奇谈的书《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开篇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群来自乡下的游客来到纽约旅游,导游指着停泊在海港的豪华游艇自豪地说:“快看,那些都是银行家和证券经纪人的游艇。”
弗雷德说答案很简单——经纪人的游艇原本就是客户的游艇。他们通过利用客户的焦虑,把钱从客户口袋转移到了自己口袋。
我们撞上的这个教育最为消费主义化的时代,这样的事情几乎在每个节点都在发生着。
从早教、幼升小、择校、培训、申请等莫过不是如此。一路花钱过来的家长们,已经被无孔不入的信息「洗脑」了花钱才能解决教育问题,不花钱就是不爱孩子,对不起孩子。
标准话术是:只有买了xx,才能实现xxx;别人家孩子这么优秀,全是用了xxx;曾经的xxx怎么样,现在的xxx怎么样,全靠花钱买了xxx……
如求职机构在网上自问自答写好评、花钱众号自媒体短视频等广告、假扮过来人学长姐分享找工作的经历,制造找不到工作的焦虑,展示一些或真或假、光鲜亮丽的案例,引诱下单。
■传播学上非常有名的一张图:你看到的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世界。尤其是前几年的教育自媒体市场,几乎完全被广告商而裹挟。
一位几年前靠自己进入顶尖投行的美本学生说,早在他开始上大学的时候,类似的求职机构就在学校里大肆宣传,很多同学买单,但最终能成功进入顶尖金融机构的屈指可数。
被称为硅谷第五大互联网公司的奈飞曾经出版过一本与招聘和管理相关的《奈飞工作手册》,被当时Facebook的CFO谢丽尔·桑德伯格称为“硅谷重要文件”。其中提到一条最重要的准则是:
成年人不仅是年龄,更是职业素养上的成熟,是知道自由与责任的边界,能积极行动、高效反馈、自律抗压、勇敢做出抉择。
精英企业的招聘标准与精英大学如出一辙,其招的不是需要激励的年轻人,而是本就渴望挑战和创新、并能持续性面对挑战和压力的年轻人。
已经在顶级投行工作学生们都告诉我,在商学院上课其实不难,要进入核心圈层非常难,筛选的层数太多了,需要付出比想象中多得多的努力:「我认识一些花钱买实习和内推机会的学生,再想想我在大学付出的艰辛,还是觉得他们很多人都缺乏决心和行动力。」
顶尖资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稀缺,但任何能在市场大批量流动的商品,都注定了不可能是稀罕的。
久而久之,造成的坏影响就是留学标化考试作弊一样,人人都是高分,却损害中国学生在企业心中的诚信度,只能不断提高中国学生的筛选标准,百害而无一利。
悲哀的是,顶层家长不需要买资源,他们本就身处资源之中。而愿意花钱为孩子买来这样资源的,大多是中产家长,成为了一批批韭菜。
我有时候想,作为理性经济人,是不是我们想要为孩子买来一切的需求催生了这样的机构?是不是自己用点击量、消费额投出了这样的市场呢?
3.安全联盟:《花4.5万就能拿到大厂offer,付费求职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在嘈杂的信息时代下,我们愿做一股清流,以#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8090教书匠、#星球上的00后、#数据报告和#前沿教育理论提高认知力和思辨力,缓解焦虑。
同时,我们也提供一对一升学咨询,落地天赋成长的独家项目,让中产妈妈不焦虑,养育有志趣的孩子。
原标题:《PUA学生,皮包公司、简历造假、装Gay……花钱求职的套路有多深?》
Copyright © 2002-2017 DEDECMS.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