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九游会平台 >
九游会平台10月15日上午,在五指山市省民族博物馆举行的赠送仪式上,美国专家金博格·埃里克将26张珍贵照片,郑重地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民族学会会长王学萍手中。这些反映海南黎族苗族群众生活的老照片中,有多张拍摄于1915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记录海南少数民族生活的最早照片。
黎族哈方言女子,上衣为对襟式。4个妇女都挂着多个大耳环,为了走路方便,其中3个妇女都把耳环扣在头上。
上衣背后的下摆绣着图案,筒裙上也绣有花纹图案,上衣袖子上还绣着一道白边。妇女包头,带着项圈,这是杞方言女子的典型服饰特征。
据埃里克介绍,虽然时间久远,但通过照片仍能清楚地看到黎族苗族群众的服饰装扮和生活场景。
埃里克2003年9月从美国来到海南,曾在琼州大学担任两年多外语教师,目前在五指山市从事有机农业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海南生活工作期间,埃里克迷上了海南的黎族文化,并热心搜集各种有关黎族文化的资料。
埃里克此前曾在美国找到一部反映1937年海南黎族生活的无声黑白电影《海南红山之外》,并复制一份光碟于2005年8月赠送给省民族学会。
几个月前,埃里克在上网时发现,美国俄勒冈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在海南拍摄的历史照片。在五指山时,埃里克便迫不及待地与俄勒冈大学图书馆负责人联系,希望能见到这些照片。9月中旬,埃里克回美国期间,又亲自到俄勒冈大学拜访。在获得大学图书馆的准许后,埃里克扫描了一套照片带回海南。埃里克介绍说,这些相片是美国一位名叫Esther·Morse的女医生收集下来的。由于照片大都只有简单的说明,有关相片的具体拍摄地点目前还不清楚。
埃里克说,美国和中国都是一个聚集着多种文化的国度,让更多感兴趣的人们去认识彼此的文化,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的希望,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他调查并带回这些资料,正是为了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别人的眼睛认识过去,使人们加深对过去的认识和了解。他说:“在现代经济不断破浪前进时,年轻一代更应该多了解过去的文化,多向先辈们学习。”
埃里克目前还查询到,清末民初来海南的美国传教士曾于1928年专门编写过一本字典,把黎话翻译成英文,埃里克打算在下次回美国时找到这本字典。埃里克还透露,他带回的电影《海南红山之外》,部分被剪辑掉了,他想把被剪掉的那些内容也找回来。
王学萍说: “埃里克对海南文化的关注和支持,非常令人感动,也增强了我们对挖掘和推广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信心。”
“这是我见过的最早反映黎族生活的照片。”10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民族学会会长王学萍第一次翻看照片时兴奋不已。今天,王学萍和几名专家一起对照片进行研究时,再次感叹照片的珍贵。
26张照片中,有近20张是反映黎族人民生活和生产场景的。王学萍指着一张有些发黄的照片告诉记者,里面的黎族男子穿着犊鼻裤(也称丁字裤),由一块布片包扎成。可以判断照片拍摄于清末至民国初期。那时候由于条件有限,男子的下服一般较短而简单,作为“遮羞布”,但这比之前的树皮布已经有了进步。
一张男子扎头发的照片引起了王学萍极大的兴趣,照片中男子的头发挽成髻,用一根简单的布条扎住,高高竖起,“这是最原始的扎法,后来才发展到用布缠裹头发。”他认为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学萍说,以前黎族男子的头发往前扎,女子的头发往后扎,人们问别人的孩子是男是女一般只问:是“分当还是分匀(黎话)”,意思是头发扎前面还是扎后面。在照片中,既有“分当”装束的,也有“分匀”装束的。
两张照片中有穿着中山装的人和黎族苗族群众在一起,可以判断出在民国时期拍摄。
专家们对26张照片中人的装束和服饰一一辨认,发现照片囊括了黎族总共五类方言群众的装束和服饰,即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服饰。也由此可以看出,拍摄者曾深入到海南岛的多个少数民族市县。
一张照片中一名黎族妇女耳朵上挂着十多个耳环,头上还扣着一堆耳环。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省文博学会秘书长王辉山解释说,这是典型的哈方言罗活土语女子的装束习惯。女子一般从5岁开始挂耳环,每长一岁加一个。有的挂到耳洞裂开后,又重新钻耳洞,有的一个耳朵耳洞有四五个之多。因为耳环沉重走路不方便,不少女子将耳环扣在头顶上。
照片中虽然也有几张反映苗族生活的,但由于苗族的服饰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因此难以判断这些照片拍摄的大致时期。照片中有一张既有黎族女子,又有苗族女子,王学萍说,这种黎族苗族同胞在一起的照片只有在海南可以拍到。
省民宗厅文宣处处长王建成评价说,这套照片很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方言的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是我们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而且照片年代跨度较大,反映出了黎族的社会变迁,民族学的价值非常高。此前我省还没有发现过90年前的黎族照片资料,这套照片填补了我省研究90年前黎族文化的图片资料空白。
王辉山说,几十年前的黎族服饰文化,现在基本上传承了下来,但现在的黎族服饰生产过程已和过去大不相同。过去的黎族人民自己种棉花,然后纺纱、染纱、织布、绣衣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纯手工。而如今可以买来现成的工业棉线、有色化学纤维,极少人去纺纱、染纱了。省了好多工序,但质量大不如以前。多年矢志不渝地致力于黎族文化研究和抢救保护工作的王学萍说,在现今黎族服饰的生产上,确实没必要按照以前的“土办法”去做。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和技艺,希望以前这种“土办法“也能在一定范围传承下来,让子孙后代能看到这种传统工艺。(本报海口10月19日讯)
这组照片的收集者Esther·Morse(前排中)当年在那大医院与医护人员合影。
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拍摄这批照片的具体人,但根据这些照片所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时期,可以判定,这批照片为清末民初到海南的美国传教士所摄。
王学萍说镀铬龙头,从照片的内容选择和构图可以看出,照片拍摄者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照片的收集者Esther·Morse(以下音译为蒙斯)便是一名美国传教士。省民宗厅文宣处处长王建成查证,蒙斯于1930年被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往中国,在海南岛嘉积医院工作陡坡。在海南岛期间,蒙斯专门医治妇女和小孩,尤其是怀孕妇女和新出生婴儿,同时也致力于救治海南岛内的其他当地居民。20世纪40年代初,日寇侵略海南,蒙斯曾被日军关进监狱,后返回美国。中国抗战胜利后,蒙斯又回到海南,在海口一家医院工作,至1953年离开。在海南期间,蒙斯收集了大量有关反映和描述海南的照片、信函、日记等资料,后赠送给美国俄勒冈大学。1975年,蒙斯在美国去世。
据悉,19世纪80年代初,第一名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教派的传教士来到海南,开始了在中国这个热带岛屿上的传教活动。其后几十年间,先后有数十名美国传教士和他们的家人赴海南,并于1893年专门成立了美国长老教会海南岛传教团,下属琼山、嘉积、那大三个传教站和数十个传教点。美国传教士踏遍了海南岛上的每一个角落,在传经布道的同时,对当时海南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多层面的观察和记录。这为了解当时海南社会的种种情形留下了第一手资料,而西方人独特的眼光和观念,也为认识这一时期的海南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据了解,活跃在海南的传教士们还曾写过一部《棕榈之岛———海南概览》的书,于1919年出版发行,内容涉及海南岛的地理、资源、物产、交通、经济、政治、民族等,尤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情况为详,是迄今所知的第一本关于海南岛的英文专著。
接过金博格·埃里克的名片时,记者发现,他的名片背后印着一群身穿民族服饰的黎族女子走在田间的图案。已经两次为海南带回黎族珍贵历史资料的他,对海南黎族文化可谓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斗腰。埃里克带回的这套珍贵照片,也说明90年前外国人对海南黎族文化就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一套照片给研究黎族文化的专家们带来欣喜,也引发了专家们的思考。
当记者看到拍摄于1915年的黎族照片,想要查询有关当时的文字资料时,却发现国内详细记录当时黎族生活的历史资料很少。但专家们却从国外的著作中找到了详尽的资料。外国传教士于1919年写的《棕榈之岛———海南概览》一书,很细致地描述了当时黎族生产生活等情况。省民宗厅文宣处处长王建成告诉记者,照片的收集者Esther·Morse,还收集了2000多页有关黎族的历史资料。虽然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有些资料可能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但从这些留下来的资料可以看出,外国人也的确曾被黎族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一本由德国人史图博书写的专著《海南岛民族志》,1937年出版于柏林,该书从民族学的角度对海南的黎族苗族作了非常透彻的研究。王建成说:“就在我们身边的文化,我们却习以为常,一些方面的研究反而比不上外国人。”
就是现在,一些外国友人研究黎族文化的执着也值得我们学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民族学会会长王学萍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黎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亲身去体验、研究黎族文化,有些方面比我们做得还细致。除了埃里克,王学萍还一口气列举了几个例子:
2003年9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研究生彼德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海南师范学院。在海南的10个多月时间里,他先后到屯昌、东方、三亚和五指山等市县,接触黎族群众,研究黎族语言。为了考察黎族和东南亚地区民族更广泛的关系,彼德先生先后对13种黎族方言和土语进行录音,共涉及3000多个单词。
今年6月,一位名为塔沙的女学者,原本代表一个家具公司来琼考察海南的橡胶木。考察期间,塔沙接触到了海南的黎族百姓乐奥海洋公园,并深深地喜欢上了黎族文化。考察期间,塔沙专门抽出两个星期的时间,拍摄了一部反映黎族传统文化的纪录片……
外国人对黎族文化的关注,同样让专家们看到了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王学萍认为,文化的价值是国际性的,文化给与人类的精神享受是无国界的九游会平台,我们的民族文化可以为世界共用。但是,文化的呈现形式是有差异的,差异性是文化存在的根本。外交工作是求同存异,但文化工作要求异存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应该弘扬我们的独特性,加强与其它地区的文化交流。除了政府的文化交流外,还应该更多地加强民间文化交流,使文化的“根”不断深入到民间,在交流中将特色文化发扬光大。(黄晓华)
在清末民初美国传教士记录的资料中,有对海南1910年左右黎族诸多方面情况的描述。
生产:黎族人通过种植庄稼或猎取野兽获得他们的食物来源。准备用来耕种的田地,先用水牛来回踩踏,把地面的短茬残株踩到泥土里。到谷物收获季节,只把稻穗割下,堆在村寨里的打谷场上,同样通过水牛来回踩踏进行脱粒。丘陵高地只在小块土地上耕作种植一些甜薯和豆类。
狩猎:庄稼收割后,年轻的黎族男子通常会举行狩猎活动作为娱乐。狩猎的时候,长矛、弓箭和火枪都会拿出来使用,火枪的数量多得令人惊讶。追猎一般在围捕到一匹山鹿、一头野猪或几只丛林中的大鸟后结束杜鹃花科。在战利品的分配上,他们遵守一种古老的风俗:首先击中猎物的人,得到猎物的头、后臀与腿;若第一枪未能将猎物击倒,补射第二枪的人可以分得前肢。
贸易:黎族人没有市镇。有时,他们会结成10人到40人,带着大量稻米、毛皮九游会平台、鹿茸和鹿筋、干蘑菇、可用来染色的树根等山林中的特产,经过几天跋涉,来到一些汉族人聚居的集镇,在这里用他们带来的山货交换盐巴、布匹、小件饰物或。为了进行这样的贸易旅行,他们需要准备一些路上的给养。
住宅:黎族人用竹子和茅草搭建他们的住房。天气阴冷的时节,一群人就会聚拢在房间一侧温暖的篝火旁边,或蹲或坐在一块小小的木头上,男子和老年妇女们安静地抽着他们的长烟斗,这种粗劣的烟叶是他们自己种植的。
政府管理:汉族官员承认一些黎族首领为领袖人物,使他们在各自特定的区域内享有某种权利,同时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指派两名地方官作为代表九游会平台,专门负责处理黎族的事务。
关于美国传教士为什么对海南如此关注,《棕榈之岛———海南概览》一书的翻译者王翔在译著前言中说,美国长老教会华南传教团的亨利牧师曾经作过很好的表白:近代史上,随着琼州被辟为对外通商的口岸,西方列强相继开始觊觎海南这个神秘而富饶的岛屿,“在经历过了许多个世纪的默默无闻之后,海南岛由于她所处的位置与那些列强正在竭力争夺的地区关系密切而变得引人瞩目起来,她的幅员、资源、人口、港湾,以及她的一切特性都已成为人们渴望了解的对象。”(黄辑)
从服饰可看出照片中是黎族润方言女子,穿着贯首衣,头发后面插有骨梳,有的还包着头巾窦明宗。最右侧的女子还看得出纹过脸。有两个女子手里拿着烟斗,这是从汉族地区传入的,黎族人原来抽的是竹筒烟。妇女们中间还放着藤篓(或竹篓),这是她们出门常带的。她们背后的屋子有台阶和扶手,说明他们并不是在黎村,可能是在集镇或教堂。
男子着装为黎族杞方言男子的典型样式。头发从两侧前后卷起来在额前挽髻,比其他方言男子卷得细致。他们穿的下衣由前后两块布片缝在一起构成。
照片拍摄的是黎族挑夫在行程中休息的场面。从地上放着的箱包可看出,挑夫们是在为外人挑行李镀金。这种场景在过去较为常见,外人进黎村,一般要找黎族人当向导,挑东西。挑夫们上衣开胸、无纽、无扣,仅有一条绳子绑住,下身穿的是犊鼻裤。从穿着可判断是黎族哈方言男子。
黎族苗族同胞在一起的场景,应该是参加传教活动或其他集会活动。左边一群人是黎族,右边一群人为苗族。黎族妇女头巾色彩黑白相间,裙子是扎染工艺制作的筒裙,可看出是美孚方言女子。照片中苗族妇女蜡染的围裙、绣图案的下衣内裙九游会平台,缠腿、包头巾等,都是典型的苗族装束。(来源:海南日报)
圣诞节到了,想想没什么送给你的,又不打算给你太多,只有给你五千万:千万快乐!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平安!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
不只这样的日子才会想起你,而是这样的日子才能正大光明地骚扰你,告诉你,圣诞要快乐!新年要快乐!天天都要快乐噢!
奉上一颗祝福的心,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幸福,如意,快乐,鲜花,一切美好的祝愿与你同在.圣诞快乐!
看到你我会触电;看不到你我要充电;没有你我会断电。爱你是我职业,想你是我事业,抱你是我特长,吻你是我专业!水晶之恋祝你新年快乐
如果上天让我许三个愿望,一是今生今世和你在一起;二是再生再世和你在一起;三是三生三世和你不再分离。水晶之恋祝你新年快乐
当我狠下心扭头离去那一刻,你在我身后无助地哭泣,这痛楚让我明白我多么爱你。我转身抱住你:这猪不卖了。水晶之恋祝你新年快乐。
风柔雨润好月圆镀镉,半岛铁盒伴身边,每日尽显开心颜!冬去春来似水如烟,劳碌人生需尽欢!听一曲轻歌斗渠,道一声平安!新年吉祥万事如愿
传说薰衣草有四片叶子:第一片叶子是信仰,第二片叶子是希望,第三片叶子是爱情,第四片叶子是幸运。 送你一棵薰衣草,愿你新年快乐!
Copyright © 2002-2017 DEDECMS.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